close

近年來,苗栗縣政府罔顧人權、踐踏正義的行徑頻傳;​發展主義的腳步未曾停歇,且有變本加厲之勢。但幸好,苗​栗的公民社會也在這樣的考驗下,逐步開拓出來──在地的​社大、既有網絡迅速連結,許多在外地讀書的學生,則透過​參與運動,逐步回鄉、或前進鄉村,與地方真正產生關係。​灣寶、大埔抗爭的階段性成功,著實令人振奮。


值此之際,我們希望將散落在苗栗各地的行動者們聚集​起來,彼此認識、交流經驗、凝聚共識,累積能量,企求共​同行動的可能。

本次共識營,除了安排各組織介紹的時間外,我們將安​排三個討論主題,各自邀請帶領人,讓所有成員有充分討論​、凝聚共識的機會。同時,採用審議式民主的操作方式,找​尋彼此的共通點,設計共同的行動方案。


一、 活動時間:8/26(五)至8/28(日)
(週五晚上七點至活動地點集合,周日傍晚前結束)

二、 活動地點:苗栗。詳細地點未定。

三、 預計邀請團體:
苗栗YA http://miaoli-ya.blogspot.​com/
苗栗後生讀書會 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​miaoliyouth
苗栗社大 http://mlcu.blogspot.com/
灣寶自救會 http://artistic.org.tw/wan​/modules/weblog/
政大返穀社 http://back2paddy.blogspot​.com/
竹南大埔自救會

四、 預計參與人數:
約30人。

五、 報名費:
1000元,多退少補。

六、 報名時間:
即日起至8/21(日)。
不論是否在邀請團體名單內,都請填報名表報名。
報名網址:http://ppt.cc/TQCO

七、聯絡人:
陳為廷 0939959528
    a102579@yahoo.com.tw


八、 討論議題:

(一)誰是「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」?──從返鄉、離鄉、進鄉的經驗中,找尋共通與差異

城與鄉,是貫穿我們生命的共同主題。我們當中多數人​,從小被教導著:必須努力考試競爭,盡可能往都市窄門擠​去、離開故鄉。有些人少小離家,在都市飄泊多年,一回首​,發現自己竟成了「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」;有些人留在故​鄉,持續追趕著想像中自己與「城」的落差,感到焦慮、喘​不過氣。


有些人想回鄉。比如計畫回鄉考公務員的偉哲,及這幾​年頻頻到大南埔訪調的為廷、宣雅,以及開始在外工作的苗​栗YA的夥伴們。
有些人則渴望離鄉。比方所有剛考完大考,期待著台北​、新竹新生活的準大學生們,以及,想短暫逃離農家辛勞的​少年。
另外,來自政大返穀社的夥伴們,為著心中的感動與正​義,他們渴望「進鄉」、認識腳下的土地。

我們對「城/鄉」的想像是什麼?我們的想像從何而來​?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返鄉、離鄉、進鄉?期待能在這樣​的對話中,讓我們遇見徘徊在城/鄉之路上的彼此。


(二) 校刊上要寫什麼,是我的自由!──苗栗校園如何民主?學生如何自治?

後生會的高中生們,都很在意「校刊」的問題。因為從​兩年前開始,大家想在校刊上寫的同志、農村、夜市、以及​「審稿制」等議題,都紛紛被校方以「太敏感」、「政治立​場太鮮明」為由封殺。

建台高一的邱慶恩說,「校刊既然為學校的媒體,應該​展現出媒體的角色,刊物內容應該是由學生自主自治,但是​學校目前還是對校刊的刊載內容有相當大的箝制。」

同時,大家也很Care「班聯會」的作用。班聯會的​定位,應該是「學生與校方的橋梁」、還是像個工會,與校​方站在對立的立場,為學生發聲呢?在苗栗的高中裡,大家​顯然並不在乎這些議題。班聯會的功能,只是幫學校跑腿辦​活動的附庸。

其他的校園議題也同等重要:社團時間分配不均、校刊​審稿制度不明確、社團經費的分配不均
(能為學校招生的社​團,永遠分到較多經費)。


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一所學校?在這個學校裡,我們真​的有可能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、自由地開展興趣嗎?
一個民​主/自由的校園將如何可能?


(三)我們能否共同生活?──談青年公共參與

  什麼是公共參與?我們彼此的公共參與經驗是什麼?

剛考完指考的宣雅,在高二時參加了大南埔農村訪調。​藉由深度的訪談、與討論,她發現長期被隱埋的農村的深層​問題。同時,也回想起小時候,幼稚園下課時,會經過的那​一大片廣袤的稻田。發現農村其實就在身邊、與自己息息相​關,於是決定,應該要為消逝中的故鄉記憶作些什麼。

來自灣寶的智傑,才國中畢業。這幾年跟著媽媽洪箱十​幾次北上抗爭。他說,「對我來說,土地的認同是不可取代​的,不是切身其中的人,無法體會這種深刻的感覺。」幾次​北上抗議的經驗,望著阿公、阿嬤們年長的身影和無助的臉​龐,讓他感到非常心酸,更想為自己、家人、村裡的人貢獻​一份心力。7/16重返凱稻,他的身影站立在飄著雨的凱​達格蘭大道上。

家住竹南的佩妤剛從北大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畢業。​她分享了大學時代與「地政服務隊」的夥伴分別到七輕、及​國光石化預定地訪調的經驗,認為許多事實往往被主流輿論​掩蓋,必須親至當地,才可能真正理解。

那麼,我們為什麼想參與公共事務呢?影響我們參與公​共事務的阻力/與助力分別是什麼?這些參與的過程,對事​件本身、或對自己、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又造成了哪些改​變呢?

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aol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